查看原文
其他

像《1921》这种电影,永远不怕被剧透

闲人电影 闲人电影 2022-05-17

“点击上方关注我”


有一种电影,永远不怕被剧透。


那就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,这种电影有很多伤痕,但也有一种神奇的魔力。


它能唤醒人们心底的遗忘,也能勾出对家国天下的眼泪,黄建新导演的《1921便是这样的电影。



黄建新与张艺谋、陈凯歌等导演同属第五代导演。


他的电影在选材、叙事、塑造人物、镜头语言、画面处理等方面,既遵从传统,又有所创新。


作品的主观性、象征性、寓意性特别强烈,尤其是在文化观念、审美旨趣、创作风格上独具匠心,如《黑炮事件》、《背靠背,脸对脸》。


进入新世纪后,黄建新逐渐开始接触红色题材,执导了“建字三部曲”,《建国大业》、《建党伟业》、《建军大业》。



《1921》是他执导的又一部主旋律电影。


片中有许多响亮且伟大的名字,他们是毛泽东、陈独秀、李大钊、李达、刘仁静、邓恩铭等。


他们看到了遍地哀鸿满城血,他们想到了匡扶华夏救苍生,他们致力寻找一条救中国的路,让中国走出泥泞,人民当家做主。



他们都是伟人,可怎么塑造伟人,是所有主旋律电影都需解决的问题。


导演黄建新给到的方法是让每个出场的历史人物体现真实的人性,不藏着掖着,以一个平视的角度看待伟人凡人的一面,以及凡人伟大的一面。


他们是伟大的,可他们也是普通人,也有烟火气的生活,这样的表现方式更具普适性,而非悬浮在空中,看似华丽无比却一点也不接地气。



如《1921》的预告片中,我可以看到毛泽东欢快地奔跑在胡同弄堂,跟随他的脚步一副极具烟火气的画面徐徐展开。


幽长的小巷商铺林立,小贩吆喝声不断,木板门上挂着斗笠蓑衣,曾湿漉漉的痕迹虽被阳光晒干,但也有劳动的快乐洋溢。


不远处的蒸笼还在冒着热气,旁边是熙熙攘攘的人群,他们用嘈杂的脚步声印证哀鸿遍野的旧中国充满希望与未来。



有了有血有肉的伟人群像,《1921》就有了主心骨。


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如何把这些伟人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,1921》用到的是以类型片的方式结构电影。



以年龄来划分,《1921》是一部青春片。


片中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,平均年龄仅28岁,正值热血意气、挥斥方遒、指点江山的年纪。


他们有想法、有思想、有主张,却不因传统和时局而拘束,他们个性鲜明,不计较个人得失,以家国天下为大任。



他们是摆脱冷气的新青年,这是他们的青年时代,这是他们的青春朝气。


他们的朝气体现在他们的修身与志向,人无志,则没有目标,没有目标,修身就成了无源之水。所以凡修身,必先立志。志存高远,则心自纯洁。


他们的志向是什么?是成为火炬,所以他们才会历经重重困难于1921年齐聚上海参加中共一大,让那个阴霾密布的旧中国不复存在。


鲁迅曾说:此后如竟没有火炬,我便是唯一的光”,他们成了一把把火炬,让星星之火从1921年开始一直燃到现在。



以剧情来划分,《1921》是一部历史片。


1921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新纪元,这一年是开天辟地的一年,也是需要铭记的党史故事。


主旋律故事很难讲述,到底是点到为止还是面面俱到?《1921》选择的是折中,小事件以点概括,大事件用细节填充。



如为什么要在1921年举行中共一大?


根据预告片可知,军阀将陈独秀关入大牢,意图破坏和窃取五四运动的成果,阻挡历史前进的滚滚洪流。


资本家随意压榨工人,使他们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;当局不作为,上下沆瀣一气,不理会底层人民的呐喊;外国势力在中国肆意妄为,横行霸道。


所以要想让中国生就必须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,去彻底改变中国,1921年是新中国的机遇和挑战,这件事刻不容缓。



以精彩程度来划分,《1921》是一部谍战片。


1921年,本在上海举行中共一大,最后却被迫转移到嘉兴的一艘游船上。


为何会这样?因为他们面临的困难有国际上的威胁与恐吓,有国内弥漫的恐怖氛围,每一刻都危机重重。



法租界巡捕房、反对分子、投机分子都是足以毁掉中共一大的因素。


一大参会者正在屋内激烈讨论,屋外却有巡捕房侦探监听并使计闯入,随后大批警察赶到包围会场,致使一大被迫停止。


他们有过墙梯,革命先辈们有张良计,一大代表们分批次坐火车前往嘉兴,让目标过大的国际代表隐身上海,以声东击西之计让一大顺利召开。



以表现手法来划分,《1921》是一部励志片。


《1921》中的励志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,包含学生的励志、工人的励志、农民的励志,以及新中国的励志。



举国支持的五四运动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。


他们是知识分子,他们最先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,也是第一批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革命先辈。


他们意识到腐朽的旧思想,落后的旧制度无法挽救处于存亡绝续的旧中国,倘若不摒弃糟粕便换不来新生。


他们在陈独秀、李大钊等人的号召与影响下,不止让五四运动如滔天巨浪席卷而来,更将文化觉醒向下传播。



工人觉醒后的大罢工是激荡人心的第一次。


因为识字才能明理,懂文才能革命,有文化才能实现庶民的胜利,有文化才能让工人与农民自身意识到他们是这个国家的主人,站起来革命。



农民觉醒后的自主学习是无比珍贵的第一次。


他们有过无力、有过艰难、有过愤懑,可他们学会了号召、学会了呐喊、学会了思索,这才让中华大地埋下了革命的种子。


这些种子是每个中国人的励志史,更是新中国崛起的励志史,



诚然,《1921》是复杂的,它的复杂体现在类型不一。


不过,《1921》又是简单的,它的简单体现在建党的故事对中国的意义每个人都懂。


因为有了这开天辟地的第一次,才不会有那么多丧权辱国与仁人志士的前赴后继,才不会有那么多插标卖首与国家领土被迫割让。


而今山河已无恙,未来之中国有希望,这就是《1921》最重要的意义。

推荐阅读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